碧水丹山秀东南

“碧水丹山秀东南”,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福建武夷山,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。它不仅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景观,也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。

天游峰,为武夷山第一胜地,高耸于群峰之间,三面有九曲溪环绕,天游峰有上、下之分,上天游有一览亭,濒临悬崖,高踞万仞之巅,在此亭上,武夷山全景尽收眼底,美不胜收。难怪徐霞客评点:“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,此峰固应第一也。”

天游峰上由清代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书的“第一山”,意即天游峰为“武夷第一胜地”。

站在天游峰上俯瞰玉华峰、隐屏峰和接笋峰。

接笋峰,西面贴壁高约90米尖锐直上的巨石,形同立笋,石的半腰横裂三痕,仿佛是折断了又连接在一起,故而得名。

清隐岩,倚于天游峰麓,岩壁镌有“清隐岩”三字。“岩 ”为“巖”字省去“山”和两个“口”的玄字,因为有高耸的山势和山麓的两口清泉充替该字的上、中部结构,因此题字者顺势省略掉了“山”和两个“口”字,其构思巧妙,令人拍案叫绝!

“壁立万仞”的晒布岩,由于流水长年冲刷,岩壁上布满了无数道流水轨迹。而岩壁中间长过一丈,形如人掌的痕迹,相传由仙人所留,故晒布岩又被称为“仙掌峰”。

伏虎岩,毗邻仙掌峰,高数十米,岩势形似蹲虎,故得名。“武夷洞天”、“升真元化之洞”等石刻也是武夷山成为道教名山的标志之一。

武夷精舍,于宋淳熙十年(1183年),由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、营建,是其著书立说、倡道讲学之所。

明朝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举子丁显上京赶考,过武夷山时突得急病,遇天心永乐禅寺和尚,和尚所藏茶叶泡与他喝,病痛即消。丁显考中状元之后,了解到茶叶出于九龙窠,于是来到九龙窠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,将其披在茶树上,由此此茶得名“大红袍”。

其后丁显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,恰皇后有恙,久医无效,随即献上“大红袍”茶叶泡茶,皇后饮后竟很快痊愈,皇上龙颜大悦,赐大红袍一件,命状元亲往九龙窠披于茶树上并派人看管,并命此茶叶全部进贡,禁止私藏。由此,武夷山岩茶”大红袍“成为了专供皇家享用之贡茶……

如今九龙窠的这几棵禁止采摘的大红袍茶树成为了无性繁殖的母树,最后一次从母树采摘的20克茶叶于2007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。

下图即为九龙窠那几棵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大红袍茶树。

“茶洞”,传说这里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,因洞内所产“甲于武夷”的茶叶而闻名于世。

由著名导演张艺谋、王潮歌、樊跃共同组成的“印象铁三角”导演的《印象·大红袍》,是一个展示大红袍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,以武夷山著名的大王峰、玉女峰等为背景,观众席可以360度旋转,舞台整个视角总长度达一万两千多米。

当然,来到武夷山,你一定要搭乘竹筏在九曲溪上漂流,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融入到武夷山的山光水色之中……

发源自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黄岗山的九曲溪,流入九曲溪景区后,在群山中盘旋萦绕,顺流而下,历经九曲、八曲、七曲、六曲、五曲、四曲、三曲、二曲,然后到达一曲终点,汇入崇阳溪。

大王峰,又称纱帽岩、天柱峰,因山形如宦者纱帽,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。

玉女峰,峰壁有两条垂直节理将柱状体分成高度递增的的三块削岩,宛如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。

小九曲,溪畔巨石罗列,清流萦回,石壁上有朱熹手书“小九曲”三字。

“逝者如斯”,这是朱熹引用自孔子《论语·子罕》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之语,表达他观看“六曲”激流时的心情以及时不我待的感慨。

更衣台,又称文峰,位于九曲溪五曲的南岸,临溪而立。相传魏王子骞等十三仙沐浴于九曲溪后在此更衣,然后飘然直上毗邻的天柱峰,再径直升天而去。除了“更衣台”三个字,崖壁上还有“世外沧浪”和“玉皇大天尊”等摩崖石刻。

漂流来到“一曲”,这里的“碧水丹山 ”、“渐入佳景”、“引人入胜”等几处摩崖石刻,表明“九曲溪”的胜境得以一一呈现……

这就是“碧水丹山,秀甲东南”的武夷山胜景!

大搜集编辑,转载请注明,图片来自网络:大搜集网 » 碧水丹山秀东南

赞 (13) 打赏

觉得文章不错,打赏一下作者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